浦江学院
这是描述信息

青言青语 | 党史系列故事(十五) 十八枚血手印

2021-06-19

概要:

  红色的记忆,是永远的丰碑;铿锵的誓言,是心中的颂歌。读红色经典,立爱国之志,做强国少年。

  党史主讲人

  主讲人介绍:

  龚璟羽,汉族,土木学院2019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,目前担任团委新媒体中心运营部部长,土木院学生会秘书处部长,土木1904团支部团支书。

  十八枚血手印

  1978年,小岗村遭遇大旱,关友江不得不放下尊严,扒火车到南京乞讨。“大男人伸手要饭,实在张不开口啊!”关友江说。这位经历过土里刨食岁月的老人,对“幸福感”“获得感”有着深刻的体悟。

  那个年代,“生产大呼隆,分配大锅饭”的生产方式,严重挫伤着劳动者的积极性。18位“大包干”带头人中,有4位是民兵,生产队长严俊昌是其中一位。

  他回忆说,当时村里编了一个民兵排,可是连饭都吃不饱,人都四处逃荒了,大伙儿参加民兵训练的积极性都不高。

  贫穷唤醒了改革的自觉。1978年12月一个冬夜,18户身着破衣烂衫的村民,挤在这间茅草房里,就着昏暗的油灯,以“托孤”的方式签订“秘密协议”,按下红手印,决定分田到户搞起“大包干”。

  改革唤醒了沉睡的土地。实行土地承包后第一年,小岗村就迎来大丰收,农民实现了“一季翻身”“一年翻身”,整个生产队粮食总产量达13.3万斤,相当于1955年至1970年产量的总和,一举结束吃国家救济粮20多年的历史,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。

  18个红手印异常醒目,现在看来的勇气壮举,在当时却有些沉重和悲壮。“大包干”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说,当时大家是“贴着身家性命”进行改革,正因为风险大,他们才采取最原始的“赌咒发誓”“摁手印”的方式签订协议、共担责任。“这不仅是一份契约书,实际上也是生死状、托孤书!”

  签订契约当晚,生产队的土地、耕牛、农具,都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。从此,每天天不亮,家家户户就下地干活了。

  从前不敢碰、不敢啃的“硬骨头”被一一砸开,见证着改革的勇气,推动着脱贫攻坚一步步走向胜利。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,震撼和感动着前来参观见学的党员和游客。

  “关键时刻,离不开党的指引,党始终和人民心连心!”关友江朴实的话语,说出了大家的心声。在大包干纪念馆里,一张张珍贵的图片、一份份翔实的史料告诉人们,这场改革之所以能成功,得益于各级党组织的有力组织。

  18个鲜红的手印,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引发了这片沉睡大地上震撼世界的一场惊天巨变,它是中国农民意志最真实、最朴素、最坚决的表达。

  (本文选自散文《解放军报》)

内容摘自团委新媒体中心
编辑|校团委  刘丹丹

版权所有: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苏ICP备09014033号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 南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