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言青语 | 党史系列故事(二十三) 震惊世界的港珠澳大桥
2021-08-14
概要:
红色的记忆,是永远的丰碑;铿锵的誓言,是心中的颂歌。读红色经典,立爱国之志,做强国少年。
党史主讲人
主讲人介绍:
马杨韬,汉族,土木学院2019级交通工程专业学生,目前担任校青协人事部副部长,曾获“优秀志愿者”,“优秀工作者”。
震惊世界的港珠澳大桥
在辽阔的伶仃洋上,有一条蜿蜒的“巨龙”,它是有“海上天路”之称港珠澳大桥,它雄姿莽莽,美伦美奂,魅力无穷。犹如彩带舞轻灵,将粤港澳三地紧紧联系在一起,穿梭云海间。
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和通车,惊艳了世界。而61岁的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,也将那些嘲笑过他的人狠狠拍在沙滩上。
林鸣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,能接手港珠澳大桥工程,可能也源自他跟珠海的特别缘分:在他整整40年的职业生涯里,第一个作品是珠海大桥,第二个是在珠海的淇澳大桥,加上这次的港珠澳大桥,他已经“三下珠海”。虽然建桥梁是专家,但在隧道工程方面,林鸣从未涉足过,而港珠澳大桥中他负责的恰恰是最具挑战性的“岛隧项目”。
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深埋沉管隧道,由33节沉管对接而成,每节沉管重达8万吨,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。在海底深处对接,误差只能是几厘米。“33节沉管,装上去,对接好,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,难度可能还要更高。”而在港珠澳大桥之前,我国的沉管工程加在一起不到4公里。当时我们的海底隧道技术,在不少外国专家眼里,“就相当于小学生的水平”。
技不如人,只能将目光投向国外。当时世界只有2条超过3公里的隧道,一个是欧洲的厄勒海峡隧道,还有一个是韩国釜山的巨加跨海大桥。
2006年,林鸣前往韩国釜山,希望学习类似工程的建设经验。然而在林鸣向接待方诚恳地提出“能不能到附近去看一看他们的装备”时,却被一口回绝。最终,他们只是乘坐交通船在数百米处转了转就悻悻而归。
接下来,林鸣找到了当时世界上海底隧道技术最尖端的一家荷兰公司合作,结果人家抛出了天价:1.5亿欧元!当时约合15亿人民币。谈判过程异常艰难,最后一次谈判时,林鸣做了妥协,他希望花3亿人民币只换一个项目框架。但是,荷兰人戏谑地笑了笑:“我给你们唱首歌,唱首祈祷歌!”一句话将林鸣团队的尊严碾压殆尽。
“人生处处都是坑。”合作接连泡汤后,林鸣觉得当时的无助和沮丧用这句网络用语表达再贴切不过了。从那时起,他就打定主意:“谁都靠不住,只有靠自己。”没日没夜的论证、成百上千次的试验、一项项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……林鸣就这样率领团队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开启了铸就超级跨海通衢的逐梦之路。
沉管的安装,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,要从工厂把这个重达8万吨的“大家伙”通过船运到施工地点,然后再精准沉放到指定位置,并与前面的沉管对接。每一次都需要几百人共同上阵,光是从工厂拖到施工点,都需要好一阵折腾。
2013年5月1日,历经96个小时的连续鏖战,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安装成功。然而,第一节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后面32节的安装都可以简单复制。严苛的外海环境和地质条件,使得施工风险不可预知。
“几乎每一节沉管都有故事”,从2013年5月的第一节到2016年10月的最后一节,3年时间,林鸣总算是顺利安置了每一节沉管。中国工程师也用这份优秀的答卷向世人证明:很多事情,我们自己就可以做到!不仅可以,林鸣团队还要做到最好!他们赋予了港珠澳大桥最“长寿”的身板,让它的设计使用寿命达到了120年,远远超出了常规标准。
这一表现令国外桥梁专家侧目,当得知他们突破港珠澳大桥深埋沉管隧道技术后,当时开出天价的那家公司又特意邀请林鸣去做交流,还在公司升起了中国国旗。国外公司的态度转变,再次验证国际交流的铁则:当你和我实力相同时,我们才是朋友。弱者,只能被欺压。
(选自《人民网》)
内容摘自团委新媒体中心
编辑|校团委 刘丹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