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青言青语 | 党史系列故事之毛泽东与红井的故事
2021-04-13
概要:
红色的记忆,是永远的丰碑;铿锵的誓言,是心中的颂歌。读红色经典,立爱国之志,做强国少年。
党史主讲人
主讲人介绍:
宋菊花,汉族,中共预备党员,2018级机电学院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学生,目前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。曾获“优秀志愿者”、“优秀社团联合会工作者”、“高等数学竞赛二等奖”“ 学业优秀奖学金三等奖”、“国家励志奖学金”、“ 优秀共青团员”、“ 优秀学生会干部”等荣誉。
毛泽东与红井的故事
“喝水不忘挖井人,时刻想念毛主席。”每当听到这句话,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瑞金的那口红井,那甘甜清澈的井水啊,至今源远流长,沁人心脾。
1933年4月,临时中央政府从瑞金叶坪迁来沙洲坝。住在农民家的毛泽东正处在一生最落寞压抑的时期,信息闭塞,大事管不了,他却做了一件“小事”,让当地群众至今都记得他。
毛泽东和村民聊天中得知,沙洲坝人一直都在饮用涝坝污水,既难以下口,又不卫生。问他们为何不挖口井,老百姓都摇头不语。“沙洲坝,沙洲坝,无水洗手帕,三天无雨地开岔,天一下雨土搬家。”原来干旱的沙洲坝,被风水先生说成是条旱龙,不能打井,如果打坏了龙脉,十邻八乡都要遭殃。天生不信邪的毛泽东不相信沙洲坝挖不出水来,决定给村民挖一口井,解决村里这个老大难问题。
当年,从韶山冲走出来的毛泽东,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。这天,天刚刚亮,毛泽东领着驻地机关的同志一起前来挖井。他一边挖井,一边乐呵呵地对大家说:“听说有的乡亲迷信风水,不敢打井,怕得罪旱龙爷,坏了屋场害了人。可我不怕,如果旱龙爷怪罪下来,让它来找我好了!”一席话逗得大家都乐起来。几天后真的挖出了水,一股泉水喷涌而出。大家高兴地下到井底,铺上一层薄薄的石子、石灰和木炭,让水变得更加清澈,一口直径85厘米、深约5米的水井就这样挖成了。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红井。小小一口井,贮满了清泉,也贮满了共产党一心为民的深情厚谊。
红军撤出瑞金后,国民党反动派几次把井填掉,群众一次又一次把井挖开,依然喝着这井里的水。亲人不在了,红军远走了,然而井还在,井里的水依然清澈、甘甜。
直到1956年,作为党和国家领袖的毛泽东,派中央慰问团来瑞金慰问,当时的沙洲坝人为了迎接慰问团的到来,便在井边上立了一块木牌,上面写着:“吃水不忘挖井人,时刻想念毛主席。”
如今,红井享誉海内外,成为人们向往仰慕的神圣之地。甘甜的红井水,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儿女。这红井是一座桥,体现着党与群众血肉相连的浓浓深情;这红井是一面镜,映照出党与群众心心相印的优良作风;这红井涌出的并非普通的泉水,而是共产党人为百姓挖的幸福之水。
(本文选自《毛泽东阅读史》)
内容摘自团委新媒体中心
编辑|校团委 刘丹丹